大学的理想,一是纽曼的看法 ,一是他人的看法。

纽曼:

亨利·纽曼,19世纪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出任都柏林大学校长期间,做了一系列演讲,整理而成《大学的理想》一书。

他针对工业革命后大学“自由教育”的弱化,大学过于专业化的状况而提出“普遍知识”的概念,大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普遍”即非专门、专业,它包括一切知识、一切学科(当然要包括他苦恋的神学)。

总结为三条,第一,他认为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第二,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亦即自由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第三,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的格调。

纽曼非常相信智力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哲理的力量。他认为,大学通过提供整全知识的博雅教育,训练人的智力,造就社会的绅士。他们具有开化的心智,高雅的品味,和谐的心灵,高贵而有教养的举止。因而,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其他人(演变的轨迹):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以及本世纪美国的大学代表了大学发展的方向。

有关大学理想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以纽曼、洪堡、弗莱克斯纳和科尔为代表,既反映了他们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也揭示了大学理想演变的历史轨迹。

1809-1810年,洪堡在创立柏林大学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构成了洪堡的大学理想。

1.大学的相对独立与学术自由。这一观点和当时德国思想界提出的“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口号是一致的。

2.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性。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3.学与术分家 洪堡认为,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满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洪堡的大学理想中,大学的目标不只是知识的输出和科学的探索,而是通过这些,促进创造性的思维和修养的完善。

弗莱克斯纳所处时代的美国大学,在取英国、德国大学之长,又结合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型大学也形成了特色。1930年,弗莱克斯纳出版了《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一书,表述了他的大学理想。

1.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书中开篇的第一章就是:The idea of a Modern University,以别于75年前纽曼的“大学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表明,像所有人类机构一样,大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

2.大学是特殊的研究组织。弗莱克斯纳认为,学者和科学家应主要关注四大目标: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年学人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他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任何情况下,大学都有对于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的责任。

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的背景:二战以后,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美国大学对各个领域的贡献使它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功用更加全面,更加实际。

他以《大学的功用》为题,表述了自己的大学理想。认为,当代大学已不同于纽曼的牛津大学、洪堡的柏林大学,也不同于弗莱克斯纳的高级研究组织,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构,一种多元化的巨型大学。

在科尔看来,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都市。

大学要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一个主要工具,大学生活大变革的动力来自外界。它需要满足国家在四个方面的需要:一是要求大学培养学生数量的增加;二是要求大学满足国家事业日益扩大的需求;三是要求大学把各项活动与工业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来;四是要求大学适应新的知识潮流并为其重新开辟途径,而基础就是知识产业的发展。

科尔认为,知识在指导整个社会发展中从未像现在这样居于中心地位,大学又是知识产业的中心,大学对工商业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在它们面前晃动的诱饵,随着大学与工业界关系的密切,大学和各工业部门正从物质上和心理上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大学中心有相互联合的趋势,科尔形象地称其为学术山脉,因为最高的山峰是从最高的高原上耸立起来的。

其他人(中国化之一例):

大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存在,在日益细密的社会分工中,它很难被整合进任何“理性化”的科层制结构中: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科研机构,还是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说社会如同人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的话,大学所发挥的功能有些类似于人的“思想”,尤其是思想当中接近于“理想”的那一部分。

在我看来,它应当至少包含下面三个元素:

第一, 学术独立。

第二, 开放精神。

据我所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与我们的大学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可能就在于它们的开放性。然而,与社会和思想的开放程度相比,中国大学在开放精神方面至今仍然是落伍的。

第三, 非功利性。

商业精神是推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商业化带来的功利性却也极大地侵蚀着我们的思想和知识界。关键在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的“实际”?大学应当紧密联系的所谓“实际”是各门学科中最前沿的理论成果。目前中国大学仍然把许多早已被后来的研究证明是不正确、不全面或过时的东西奉为金科玉律,这才是真正的“脱离实际”。

——《理想的大学与大学的理想》,陈季冰

【补充】

纽曼写作背景——两大辩论:爱丁堡评论派Vs牛津、剑桥;

           (剑桥)突出古典教育Vs突出哲学教育。

问题:

纽曼由国教徒转而皈依天主教,对他本人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或者说他的宗教观是否影响了他的大学观?

纽曼的观点是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离开了学院制,他的理想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