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



  原先对教学设计方向的抱了很大希望,甚至提前推荐到同学那里(自然别人去不去就不管了),而对于电视编导方向的则有些疑惑,不知道会怎么样。



  今天的计划仍然是19位:10加9模式。我由于实在太累了,又觉得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已经大概了解,所以下午就没去,只听了上午10位的答辩。



  对于答辩委员会主席章伟民老师,我同样不是很了解他的方向。不过今天的情况似乎有些讽刺意味。统共就这么几篇论文,章老师就对好几个人的题目提出疑问,建议改题。我想的确有几位题目是不合适的(这能反映出这位章老师也很重视问题的选择,而且应该没有人会比我所见到的更不重视了),另外也许因为电视编导方向不是章老师所攻之处吧。这个解释我自己都觉得比较勉强,算了,还是客观些说吧,取消第二条解释。



  昨天对于04ET的评价可能有失客观,现在决定结合今天的表现重新表达。



  对于陈述10分钟的要求,昨天上午的同学大多严重超时,下午的同学却多采取加快语速的方式,以至于答辩组老师提出不要“增加他们的信息负荷”。而今天的同学就真正做到了陈述精炼简要,突出创新点和自己做的工作。



  对于研究方法,大概因为两天来一直没有老师强调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一来表现为不重视,二来以为用得越多越好。有的同学为了节省陈述时间,甚至不提研究方法(当然论文中是一定有的)。有的则罗列了很多种方法却不解释为什么要用。认认真真地用的话,两种方法就够做一篇博士论文了,而他们一下子列出了那么多。这和昨天张老师提出的“非要挂靠到某学习理论上”是不是同一种毛病呢?为写而写。另外,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声称自己使用了文献法。而先生告诉我们:读文献实际不能算研究方法,只是做综述的需要,为综述而做的准备工作。



  有一点是相当的有感触。他们在国内同行面前可以被称赞确实是值得的,这个我指的是他们做系统的能力。昨天的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方向,是这里技术能力最强的一个方向,学生多出身于计算机系的,所以他们做出来系统还算正常。而今天的两个方向里,也有不少学生是连系统一起做出来的。只说教学设计方向的,应该是这里理论性最强的,他们做出了系统,那就真的是虎添翼了。怪不得坚持要和计算机系的“并肩作战”。一切被我所指摘的毛病,皆因“不入教育学院”,这也是他们锻炼技术的代价。



  昨天的数字图像与动画方向与今天的电视编导制作方向,理论上来说我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并且我非但来自一个靠电视起家的地方,还做了几年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毕业多年以来,在计算机技术如此风行的时代,我实在难以想象硕士博士们将会怎样来“研究”这里的问题。



  企业培训这个流行万分的词,多年来则一直活在我的想象中和传闻中。我一直无法想通的一点是:既然是培训,那总得深入了解别人的业务知识吧。(今天得知,确实应该如此)



  这两个问题都在今天得到了部分的感性化。



  最后还有一个奇怪的想法: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用工程化方式发展起来的行业,在黎老师这里似乎真的在以不同于别处的工程化方式培养着自己的未来(可用“批量生产”来描述)。当初郭莉老师曾经感慨说:我们在培养用现代新技术的人,用的却是最原始的培养手段。这“批量生产”可是为了打破这条悖论?从我所知,无论是“个别化生产”还是“批量生产”,结果都是良莠不齐的。

附:

【上午】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刘素芹(黎加厚)

“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的职业开发及培训的探究,陈文华(张成华)

电视字幕的规范性研究,许之民(张成华)

中小学媒体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黄娟(张成华)

中小学校园DV节目叙事研究,陈耀辉(凌以民)

网络环境下基于学习任务的视频互动教学模式研究,杨际强(凌以民)

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应用研究——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潘洪涛(黎加厚)

网络环境下游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胡相艳(黎加厚)

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上海宝山同州模范学校数学体验教学实验,张军英(黎加厚)

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领导力》网络课程的设计,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