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在前几次小结presentation的文章中随便加上一段的,不知怎地又想专写一篇了。

这次(11月26日)的presentation,一个月之前就吵吵嚷嚷要进行了。结果可爱的老先生,他的思路实在难以琢磨,识别别人的思路倒是很厉害的。与我谈过一次之后,坚持认为我没准备好,于是一拖再拖,拖过两次后他突然要出差,又是两个星期过去了。这才真的开始!于是我明白了,他的本意是一个月之后,但是明说的话认为我不会早去准备(从这点来说,他可谓无意中帮我找到了又一条需要改变的毛病)……

这次因为参与人数很少(似乎学生就三男四女),所以居然有幸将个人演示演变成为了答辩的式样了。尤其有幸的是,一同学专门去找了书来准备“向我开炮”,虽然室友们见了忿忿不平,我倒是很高兴的。

实话来说,按照先生的思路走下去,指定有价值。问题是我直到上课前两个小时才看见一个例子可以体现他的思路的。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他的思路有如“雾里看花”,于是惴惴不安了很久。不过就那位同学所准备的材料,我自认是能应答如流的。

近来做材料,特别强调条理性。这次也不例外。并且为了不头重脚轻,有些很有意思的实例没有拿出来宣讲。这个由那位做了补充。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先生指出来,条块分割没有照顾到条块联系。这是我今天特地来写这篇的主要动机。也就是几个部分自成系统,缺乏内在逻辑的贯穿。(直接原因是我一直不理解先生的思路。)

顺便提一下:11月5日的那一场,是沾光在陈述时间在先,其实逻辑性更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