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ttp://www.edu.cn/20010831/200853.shtml

中国高等教育十大问题纵横谈

黄力民 2001-8-31

……以下涉及的10件事情,凡是从事和关注高等教育事业的政府官员、大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大学生及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有所体会。古语说”行成于思”,如果领导思路不清,或者说没有通过立项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去理清思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仍将是问题。

徒劳无功的收费并轨——大学怎样收学费

至今不明了的经费渠道——制定高等教育国家拨款办法

大学合并与建立大学园区——哪个更重要

建立注册制度以确定大学与大学生的身份

“不赞成在当前形势下对高校进行简单综合排名”?

“稳定规模,适度发展”——为什么不大发展?

理不清的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疲于奔命的专业调整

  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压缩专业数目以加强适应性,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专业设置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术性强,环节多,过程长,涉及所有教师的教学实际。这几年专业调整的问题是变动太快太多,行政干预过强,穷于应付多于深思熟虑,看来声势浩大,但相当多的教师依然故我。一个专业的设置,从构思培养方案到拟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再到落实教师、教材、实验设备,有较长的过程。计划制定者可能是慎重而精心确定一门课程的名称,划定其内容,学时也有增减。但具体授课的教师如果对此不甚了了,他又没有合适的教材,那么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无非是削足适履,换汤不换药。专业调整面很大,还要限期完成,学校自主权小,不能按本校实际情况变通处理,确实是既折腾于基层,又未发生应有效果。专业目录让人觉得太生硬,学术规范差。

兹举数例:1、既有”统计学”又有”统计科学”,谁分得清?(见于征求意见稿,已更改)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长达11字,多么拗口。名字再长也涵盖不了专业内容,作为招牌应尽量简明;3、”数学与应用数学”,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类专业?都没有,何必不称”数学”,”计算机”。

误读”素质教育”

高级人才的百分比是多少

  大学的崇高体现为学问、学术成果,其载体是以教授为首的教师队伍。教授对于大学太重要了,但现在困扰大学的是如何管理教授。中国的职称制度十分复杂,这里只说其中最不复杂的部分——-大学教师职称。80年代中期职称大改革时教育部对重点学校、一般学校、新建学校教师高级职务的比例作了规定。十多年来,既没有修改此规定也没有重申其效力,事实是各校均已大大超过相应比例而且还在逐年增长(不止是绝对数字)。如此下去,何处是尽头?失控增长的基本动力是各种升级、评估、检查都需要教授打头阵,多多益善,年轻更好。各校当然千方百计多晋升教授。就教授资格评审而言,肯定不存在绝对标准,各国皆然。教育部颁发的教授任职条件只是底线,犹如公民满多少岁居住满多少年方有被选国家元首的资格。现在大家都将它当标准,符合了就申报。各省的评委会虽说是标准各异、宽严不一,但有”模糊”评议无记名表决的机制,总有百分之几十获得通过。教授指标的确定由主管部门主持,根据学校的隶属分别是国家部委、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渠道不同,指标多少之差别甚大,却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指标之紧张可令学校领导夙夜忧叹寝食不安,指标之富裕可致凡有申报来者不拒。此事的根本出路还是大学自主权的问题,不把教授当作国家头衔(国家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国家又管不了那么细,不是自找麻烦吗),学校自己决定教授的设置办法并实施聘任,英国模式美国模式都可试行,也可以分级。与此相应的措施是:大幅度提高教授待遇,学校设置一个教授岗位也不容易,当然不会乱来;各项升级、评估、验收不以教授人数论,更不限制年龄,只看成果档次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