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想到“国际化”这个话题了。除了江大的黑人校友和南京路街头的俄罗斯老人这些感官的认识之外,第一次感觉到所谓“国际化”,就是那套看上去很简单的internet教材,还有Crystal的教材。当然不会少了那篇著名的热文:美国怎样教育孩子。意识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所带来的差异,关注穷人,关注社会不公平……这些,就是我心中的“国际化”印象。

另一种“国际化”的印象就是Oceania的那种,外贸本就是游走在各隔离空间之间的事情。不管如何兜售它的生意理念,如何包装它的生意模式,Oceania本质上是外贸。因此“国际化”还意味着利用各地差异、利用一切藩篱。《古兰经》的阿拉伯商人,不是一直这样做的么?

Enovn推荐了一篇文,《IDEO HCD Toolkit》(中文翻译版)。一开篇就说:IDEO是家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去掉那些表面功夫和装腔作势,我真的很久没有听到这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