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研究东方剑桥教育集团(www.dfjq.com.cn),发现它正处于交接班的特殊时期。观于氏父子言行差异,突然想到我一向崇拜备至的诸位校长们。

于松岭:1951年生,物理学的学士与硕士,后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于越:1980年生,财务管理学士,组织行为学硕士,后读教育管理博士。

他们的差异,或可代表新旧教育管理者的差异。

于松岭老师出道,仅携执照、钢印、公章,不靠搭伙,靠个人投资,反复滚动积累。从老师做起,堪称教育界全能——东方剑桥任何一个岗位,都做得。他靠兢兢业业的个人魅力影响他人,靠“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激励他人,最担心集团不像学校像企业,最讲究团队的凝聚力。创业多年,说起话来还是教师口气。他心目中的理想掌门人(教育)是:教育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懂教育,懂盈利,会拉资源。

于越带来的,是新的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和全新的ERP(工作流程改革)。他引入融资,引入跨国大公司的高管,引入整套激励机制,目的是让企业发展不单靠一人之力。

第一次接触到于松岭老师的故事时,我马上想到了杨校长。那天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联想。现在才想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不但于老师、杨校长,还有蔡元培校长,甚至还有我一向无比崇拜的李建成校长。懂教育是第一要务。社会活动家是第二要务。然后,会经营的就是企业家。传统的教育管理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