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c88.com/p-6768192159032.html比较和语言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作用彭淑娜河南大学 基础心理学2015年05月指导教师:王亚同

观察ta设计的第一个实验,在ta说的有比较无比较中,有比较在我看来就是提取共同点,这不是比较,这是归纳。所以接下来选哪个,不在于是纹理还是形状,而是你对这个共同点提取得是否正确,这一步骤的实验是个有“正确答案”的,而不是看不同个体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偏好的。所设计的图片,两张图片是纹理相同的,所以在名称影响下90%的儿童选择了纹理,在没有名称的营销下也有近60%的儿童选择了纹理。这只能说明这个年龄段的被试儿童,超过一半是能提取出共同元素的。而60%和90%的差距,就是名称所带来的“虚高”。有名称掩盖了他们对真实图片的分析。能够说明语言对思维有影响。不能说明90%或者60%的儿童依靠纹理来分类。

无比较则是对形状或纹理的偏好的选择,可以作为对假设的验证或证伪。实验结果表明,无比较时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纹理。这与综述所说前人研究表明儿童对形状类别更敏感也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实验价值不大。

第二个实验,无论有无名称,都是在测试图片中找和先前呈现的目标图片共同的元素。所以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实验结果也表明:大部分儿童是能够找得到这个共同点的。没有名称时71%,有名称时88%。结论说名称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合理。

第三个实验,和第一个基本操作相同,去掉了提示语。最后在有名称的情况下有82%的被试选择纹理,无名称的情况下61%选择纹理。这能说明提示语也属于90%里水分的一部分。仅此而已。60%这个数因为没有水分,所以也就没有水分可以挤。

汇总结论说:这说明名称对儿童归类的影响更大。“影响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名称。” 我真是呵呵了。超过60%的人会自己归类,这个从0到60的差距难道比从60到90的差距更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