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一部中国教育史:

至唐时,教育仍未从哲学中彻底分离出来。过往一切教育理论、实践经验的获得、形成,皆因传递哲学学说的需要。自觉考虑、总结教育问题的有:孔子(半),颜之推,韩愈而已;教育专著:唯《学记》而已;好的学校,仅稷下学宫……

自韩愈始,开始有人专心研究教和学的问题。

再看取士制度:察举(荐举)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线很是奇怪:先由诸子百家哲学学说传播继承的需要孕育出教育,此后就中断了对教育的专门探讨,转而研究如何取士(即使用教育的成果)。取士制度几经变迁终于确定下来后,才有韩愈、胡瑗等人开始独立地探索着“纯”教育的问题。这种种取士轻养士的现象,岂不就是“以考试(人才录用手段)为指挥棒”的历史缩影?

为什么自秦汉至唐,人们考虑的仍然是传播哲学学说而非怎样教育的问题?

可能原因:

1、哲学太深邃,人们无暇顾及教育(此间历玄佛冲儒)

2、人们对《学记》所言,深信不疑

3、《学记》并未受到重视

4、人才未呈“缺”的状态

5、在教育的内容方向定下来以前,不讲求教育方法

那么教育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受到重视?

——彼时教育的功用尚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未达到帮助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哲学内容比教学方法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