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对科考舞弊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严厉,但清王朝的文化教育却是相当地不成功。错在哪里?错在对考试的公正性过于强求吗?显然不是。



   考试舞弊到底有何后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样的古语似乎对于偷窃作弊并不觉得可耻。我一向以为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从小接受的思路都是:宁可考不好,不可弄虚作假。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是以我自身十几年的经历看来:有些作弊者并不差,他们甚至有很好的。过去那句“作弊者绝不可能考第一”的结论很不能够成立。那是什么令其不遵守考场纪律呢?大学时代的各次考试中,人以不作弊为耻,更是前所未闻的奇谈怪论,然而这个信念在各高校校园中却显然生命力十分之旺盛。难道诚实竟已成了抬不起头来的耻辱?而且大学的考试也不再具有评价的作用。考前死背,考中偷看,考后全忘,几乎成了这类考试的共同要素。



   回到清朝科考,康雍乾固然对于科考舞弊案大为光火,以至于每查一起,总要罢免、杀戮无数官员和生员。但是就没有人看一看考试自己的问题吗?大学期末考试似乎极不重要——只要及格了什么事情都没有;科考似乎极重要——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金榜题名日,否则就屈居万万人之下。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作弊这件事已司空见惯。可见,作弊的动因不能完全说是由考试的重要性决定的。



   这个动因是什么?是否考试的内容不具有区分度,而考试的结果却有很高的区分度?我们知道,清朝科考和唐宋科考的区别很大,内容狭隘,无法发挥,已经把考生的思维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内。开玩笑地说,若是在网络世界,即使进场的是一大猩猩,也可默写得相当好。



   如此说来,考试作弊的问题在于考试本身设计得不合理。康雍乾三代对次采取的政策是堵,现时代则放任,都为没对症下药。如何才是疏呢?我以为一方面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考试内容的区分度。



   想到诚信承诺书的签署,单签个名字就能让考生不再作弊?恐怕它并没有孙悟空头上那顶金箍厉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