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到影片《墨攻》之前,我便对影片的名字产生过质疑,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因此在战国时期墨家子弟总是到处帮助小国抗敌守城来倡导和维护和平,而影片以“墨攻”两字为名似乎有些不妥,后来查了些资料方才明白影片原来是改编自日本的漫画《墨子攻略》,而漫画却是根据日本作家酒见贤一的历史小说《墨攻》创作而来。不过将“墨子攻略”简化成“墨攻”极易产生歧义,使得观众在中文的理解上有所偏差,这样的简化还是没有必要的好。”

来源:[眉间尺影评]《墨攻》:理想主义者的无奈

http:http://ent.qq.com/a/20061206/000265.htm

这本来也是我的疑问,见有人不但问了而且答了,就乐得摘抄于此了。

虽然名字是有些奇怪,不过讲墨家无疑,很高兴终于有人要来宣传一下墨子门人了。

墨门是我以为一定会灭门的一家——因为无“我”。以前说过这样的话。不过这部重点还不在此。

或许是期望值太高了点,所以看完电影有些懵了,说不出好坏来。只是觉得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析古老的墨家,很是奇怪。

晾了一两天,终于明白奇怪的理由在哪里了:因为刻画春秋战国那五百年的影视作品,我看的不多,有深刻印象的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于是潜意识里就拿它和这部比较了。

结果显示:

关于爱情,显然《孙》更好,这里的逸悦相比钟离春姑娘的形象单薄很多,一看就是为了言情而往男人争霸的世界里强塞进来的。

关于计谋,那部专讲善于出谋划策的兵家,自然无法比。

关于人物精神(墨门的重点俱不在以上两点,输得情有可原),这是本部的核心,是无论作者们想表达什么都无法绕过去的东西。而在人物精神这一点上,墨者革离注定是个悲剧角色,这一点毫无疑问地来自他的墨门背景。不过最感到奇怪的正是这个“悲”没写好。理由分述如下:

墨家门规严格,决不允许个人脱离团体去行动。所以革离违背集体决定去私自救城,这件事情是不符合人所能接受的历史的。如果一定要为千等万盼却仅等来了一个墨者找个理由,不妨设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能显露全体墨者的才能。我们知道,一个天才的悲剧绝不如一群天才的悲剧那么动人。私自救城的墨者,是个脱离集体的墨者,他的成功或失败,都只能归于个人的成败。而被委派出来救城的墨者,无论成败都能代表全体墨门(事实上墨家在百家中首先灭门,完全是主导者的信念和方向问题,与墨门弟子的才华、品性、纪律性等因素毫不相干)。当年墨子本人正是孤身去楚国救宋的。墨者革离,既然写出来了,就该写得大气一些。

革离之悲,有一半悲在梁王身上。这个梁王,怎么看怎么象被孔子教坏了的家伙。可是天知道,在那个时间,在还有150年秦始皇就要统一全中国的时间,哪有人听了孔子的话呢?要是有,孔孟就无需整天带着徒弟到处兜售仍没生意了。这个角色分明是照后代帝王的思路树起来的。我并不指望他会让革离悲剧变为革离喜剧,只是觉得这种悲剧的表现形式有些紊乱,不能体现春秋战国原貌。

公子借捉革离之名行救革离之实,从他被墨者精神感动来看算个可能事实。但是那位身为梁城大将军者,居然不见到公子平安归来就命令手下乱箭射杀,实在不可思议。如此鲁莽者居然还负责梁城的安全问题,就更不可思议了。这怎么看也是笨蛋一个呀。老奸巨猾如梁王者怎么能犯这种原则性错误呢?梁城的公子,被梁王称为梁城的希望的人,就这样白白牺牲在现代人的无知上,太不值!

其他原则性问题,暂时还没认识到。先这样吧,留待日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