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那座乱石冈上时,我以为自己只要能够下去,就一定没有过不去的山了。但是事实并未如我所愿。对于困难这种东西,似乎麻木了一般,从乱石冈上得到的竟然只是片刻的心迹或称为激动(冒险的激动)而已。面对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仍然和过去一样的心态。



    然而我这人从来就有种“易醉性”——姑且起个这样的名字吧,指的是很容易被别人的作品所激动,常常“替古人担忧”,常常在其中“沉醉不知归路”,能激动的时间竟然能超过亲自体验所带来的。



    所以不难想象,声称“停止思虑很久了”后而又发如上之感慨,一定是新接触了什么醉人的作品。是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下载了很久了,但是今天才来看它,看它了才知道它是多好的一部片子。本来我以为是部寻常片子而已,是打算看完后赶紧删掉好腾出些空间出来,现在却决定收藏了。



   片名查了好几遍,的确是写了y而非正确的i,这应是利用了片中几番出现的一个细节:加纳德去接孩子时,幼儿园墙上写了这个“Happyness”,他多次向那位华人老师提出更正,但是老师从来不改。于是儿子问他这是个什么词,由是他对儿子解释了一下。虽然他没有对五岁的孩子提到杰弗逊,但在他心里,杰弗逊是无时不在的。



  杰弗逊的理念,通过《独立宣言》,竟然如此深地刻在加纳德身上。我想这是美国民族熔炉理论的最好注脚吧。其实我猜无论是熔炉理论还是拼盘理论,他们都是景仰杰弗逊和他的美国梦的。这是典型的美国气质。下面这段也颇能体现美国气质,尽管所反映的是美国气质的更为人知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没有穿西装打领带来面试,我却录用了他。你怎么想?”

“我想那是因为他的裤子足够好。”

    一个每天疲于奔命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的人,能够在一秒中之内作出这样的回答,难道不是他心中充满了阳光的反映?我一直以为阳光是快乐,是幸福,也一直以为幽默是口才,是机智。现在才知道,阳光是希望,幽默是心态。近几年来我身上的变化,仅仅发生在最表层(虽然我很清楚,即使这种变化,对于别人也许是很自然的,对我已经很不简单了)。有些东西,本来以为一辈子都变不了,却也在这几年中开了头,外在的架子搭起来了,内核在哪里却一直都没想,直到今天,听到这句答复。



    2003年得到的赠言:

迷时师度

悟后自度

理须顿悟

事要渐修

这类似偈子的几句话,当年只觉得可见吾师才华。现在对它的理解似乎要深了一点点。



我仍然是我自己,近来越发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那年在草坪上对大飞他们几个说的话,仍然不需要抛弃,只不过它现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了。



对“幸福”的理解,可比2003年成熟了一些了。然而无论是幸福来敲门,还是我去敲幸福的门(这一点上几个中文译名差异如此大,难以想象),到目前为止,仍然并未有决策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