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傲慢与偏见》好几天了。东部没借到,今天终于去了西部,看见四楼那么多本,才知道为什么东部找不到它。

不知道事隔多年,重新来读所谓名著,有没有些微欣赏力上的长进。看得见的变化是:情感上比过去稍微接受一些这类作品了。那时候的想法:这些书哪里好啊……?老存疑的。非要《简爱》、《牛虻》这样感情强烈的东西才能令我肯坐下来享受。而这次,主动想起要去找《傲慢与偏见》,找了好几天没找着,还顺带看了一下屠格涅夫的《初恋》……实在够意外的。

坦率地说,过去读书常常觉得情节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且不管其中如何周折离奇,总固守着这想法。这样的想法固然可以在看到最终结局时不至于心脏病发作(众所周知,许多外国小说是不能在中间猜到结局的),但除此之外实在别无好处。大概从细读《红楼梦》之后,才开始知道要去揣度人物性格或事情发展的真实度。再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完全可以尝试设身处地,以人推己。自然,这并非欣赏艺术的态度,但是总比过去囫囵吞枣看完了不知道名著为什么是名著的,强上一星半点吧?

从前是读过它的,情节略约记得,心底里是知道它对于我近来的境况是大有裨益的,所以现在才会又想读。这次简直一口气读完,连室友什么时候午睡起来出去自习都一概不知。

自然,这书所打动我的地方,既然不在于强烈的情感,当然照例也不在于英国乡间景色的描写……度自我处境,只是人的进退自处、情感变化、思维决策等方面吸引我如此孜孜以求之了。这些奇妙地熨平了我打碎、缝合、迷乱、不知归路及此种种之伤。令我痛痛快快地明白了:外表和内涵两层皮固然是要不得,但底线无论如何不可被打破。做一个有内涵而又外表迷人的姑娘也不矛盾,明确自己所求之后,一定要固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线。换句话说,该是对自己的定位比过去更加地清晰了吧?

朋友们所述种种,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以为那是一堆矛盾杂乱的东西。不料竟然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说的没错,不过我自己没有消化而已。这书,又何异于健胃消食片?哈哈~~~

另外,这次读注意到了曼丽——这姑娘做事情未免太舍本逐末了些,以为才艺和学识就是全部,搞得小姑娘家也那么一身酸气傲气。深以为戒!最近从抵触被称作“文人”到再一次接受,大概正是明确意识到自己和曼丽之不同吧。然而还是该谨防自己步其后尘。

去年就注意到自己逢事爱去翻书,算不折不扣一书虫了。不过至少这一次,这是不错的。安心享用本来应该得到的评价(无论正负),也是吴哲的“平常心”的应用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