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三天不能上网,可笑的是居然是因为电源被拔掉。这事儿到底谁干的,还真不知道。我貌似记得手机电池要充电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插头在插座上的,什么时候,谁拔了,却一点印象没有了。

    元旦伟大的读书计划,确实没有完成。但是这个假期,第一是重新去开通了招行专业版,第二是陪zj逛了街,第三是看了《建国大业》,第四是在“论斤卖”的书店里搜刮了110元的书,包括我一直念念不忘要给fa看的《明朝那些事儿》普通字版(哈,相对于全一本的小字版而言),第五是24小时胡侃时间(哈,又夸张了),第六是充分补充了睡眠,fa电话来时我还跟zj俩睡得正香呢……

好了,列举了以上诸多事情后,在我的“争分夺秒”之下,读完了《沉思录》和《陈子元传》。其中《沉思录》读完后又重读一遍。因为不能上网,再加上以上诸事,所以读书笔记只好此刻来写。

    另外,还债的事情得明天下班后去一趟漕河泾。12号的文档,今天加班吧。先读书笔记。

我是第一个发现《陈子元传》的人,但是那几次我都只是翻了一下彩页的照片,惊叹于一位老人儿孙满堂的照片上那么多的相似度而已。我们家人丁单薄,没有一幅这样的照片。

但是读完童年一节后,我知道,值得惊叹的不仅是照片的相似度,还有精神面貌。

我用“爷爷的爸爸”来称呼尊敬的陈贤本先生。经历上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是民国初年就从浙江的乡下来闯上海滩的人。我们家里,宝先伯伯也是这样的人,小“麻四娘”也是这样的人。而我对“爷爷的爸爸”这样着迷,粗粗想来,有三点理由:

一是读书是为了活用;

二是以立自己的事业为目标;

三是有新点子,做第一个。

虽然他们自嘲为“我们家一代不如一代”,但其实这家人的家庭教育很成功。这三点精神全都传承下来了。

读书吧,好,那就读成院士,读成科学家,研究对人民有用的课题,决不像wenjin哥哥那样,我跟伯伯都觉得他是书蠹,虽然我们一老一少依据不同。

修炼自己,好,不忘了目的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样所有的修炼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衡量检验的标准。

那么些第一个:第一个开民营驼绒厂,第一个研究无土栽培,包括现在的为建立品牌的外贸新模式……这些第一个是说明思路开阔、脑子活络,否则为什么不是别人是第一个呢?80后思维的同志们说:我才不做第一个,容易失败。都知道,80前的思维不是这样的。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总有你成功的那一天。“爷爷的爸爸”能在那个时代,让自己9个子女全部受到高等教育,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这正因为他不甘于只做一份普通工。

此书读到这份儿上,其实差不多了。后面看的惯常的如何谦让同事,如何治学严谨,如何善待学生……故事和道理都是我所不陌生的。受震动最大的是以上三点精神的传承。

不在于人物是否出名,在于那个人物是否触动了你。陈家数代,真的触动了我。

这同样是我书生转型中比较重要的一课。

爷爷的一点不可遗漏:做什么就要掌握了后再放下来。他读书聪明,年轻时也是广铺基础,后来才专一到一个方面。想有所成就,似乎是这样:基础广,掌握,有想法或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