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英】洛克 著, 郎悦洁 编译 武汉出版社 2014年3月第1版

重新读洛克的《教育漫话》,用思维导图归结了一下作者谈论的主要内容。

书中附录,摘了12句洛克在书中写到的话:

人们的言谈举止和做事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所起的作用要远胜过其他任何事物。当欲望得不到理智的认同时,我们要具有克制理智所不允许的欲望的能力。对于孩子的任何惩罚,如果不能让他为做错了事而感到羞愧,而只是令他感到肉体上的痛苦,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应该把孩子当作理性动物来对待。德行越高的人,也越容易获得其他的成就。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能让其焕发出光彩的就是良好的教养。孩子是喜欢自由的,所以应该引导他们去做适合于他们的事,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受了任何拘束。孩子由于磕打和跌倒收了一点小伤害,不应当为此受到怜悯,而应让他们重新再来。良好教养的作用或目的就在于使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感到放松和满意,此外没什么别的。对知识的汲取应当从源头上开始,而不是间接地获取。不能把读书当成他的一种工作,也不能让他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记忆的强度要归功于快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训练所引起的任何习惯性的改善。

【成书年代】J.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作者】作者50多岁时的思想,当属趋于成熟、稳定的时期。【历史】中国——明清交替时期,从万历到康熙英国——17世纪欧洲近代货币(纸币)在英国产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国于1607~1776年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艺术——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倾向。数学——教育——前有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后有卢梭的《爱弥儿》(1762)【同时期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莱布尼兹()斯宾诺莎()W.配第弥尔顿I.牛顿(1643~1727年)

从前教科书所学的“白纸说”,我这次读书时并没有特别的感受。那些句子读起来再正常不过。虽然有教育决定了千差万别的人的说法,但也有尊重孩子天性,要小心观察并引导。书上所由此展开的那些辩论,纯属夸大和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