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欧阳修之后而为北宋文坛盟主的,是那位才高学富,四川眉山县籍的苏轼。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我们无法找出第二人来和他相比。无论诗,无论词,无论散文,他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和《大江东去》,他的前后两篇《赤壁赋》。 宋代几位皇帝都称他奇才,他在词这一方面是豪放派的开山大师,在诗这一方面后世推许他为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此外,他有很高的政治才干,所写政论有卓越的见解,画得一手好画,也写得一笔好字,晚年对佛学也有精透的参悟。

他是一位天才,从小绝顶聪慧,七岁知书,十岁就能作很好的文章。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的学者兼文学家,人称“三苏”,同在古文唐宋八大家之列。幼年时父亲出外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兄弟俩读书。当时苏轼读后汉书,他羡幕汉朝那位不避权贵,身陷党锢之祸的范滂,便慨然叹道:”我若当范滂,母亲愿意吗?”母亲表示如果儿子愿做范滂,她就当那位眼看范滂为正义斗争,死而不恨的贤母。这可见他少时文化教养之深以及抱负之非凡了。

读到二十岁时,已经博通了经史,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他最喜欢汉贾谊,唐陆贽的著作,这对于他日后好作政论大有关系;他又好庄子的书,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影响了他的为人及以后诗文的作风。不久,父亲游学归来,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父子三人,一日而名满京华。二十一岁他中了进士,那时正是欧阳修做主考官,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一见苏轼的文章大惊,想取为第一,因恐为门人曾巩所为,而招非议,乃抑为第二。他的文中有:“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不知出自何书,后来问他,他道:“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阳修退而大惊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可谓慧眼识英雄,给他说中了。苏轼一生以师礼事之。欧阳修死后,他在诗词中很多抒发对于这位老前辈的怀念。

他和王安石是政敌。王安石在神宗朝做了宰相,实行新法,因操之过急,又如用人不当,以致全国骚动。苏轼极力反对新法,乃遭受贬谪,南北奔波,不遑宁处;有一次逮捕入京,打算问他死罪;有一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一生虽也曾在京做过翰林学士,兵部尚书,但究竟还是以外任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永州,。结果是死在常州。

这样忧患失意的境遇,他却能逆来顺受,用藐视的态度对无理的迫害作着默然的反抗。他是坚强的,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高远的理想,他善于在逆境中解脱他的苦闷,拯救他的灵魂。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妙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补药。所以他无论处于何种难关,他都保持他的正常的人生。

他贬在各处都有很好的治绩,如在徐州的防水,在杭州的浚湖,筑堤,开医院,都是有名的故事。他在黄州时曾筑室于东坡(田园),遂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字是子瞻,死谥文忠。他很好交游,友情都极深厚,那位几度相从的和尚朋友参寥子还愿陪着他到南海岛去。他的作品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都极深广,当时有所谓“苏门四学士”,即张文潜,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再加上李方叔和陈履常,更称“苏门六君子”。他的著作有《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东坡乐府》一卷。